tang

日常追文

你怎么能不经过任何被劝说的过程而如此轻易地接受一个观点呢?

为什么要按照别人的三观去活

桦乌:

如之前所说,我这段时间忙成狗,所以这可能不是一段太长的议论,但我想发出来。


我无法强迫任何一个人接受我的观点和看法,但我切实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坚持思考。




这几天某位突然爆红(?)的“三观正”文章写手的议论体文学不断地被推送到我的首页。也许不断这个词不太妥当,因为事情比较多的缘故,这段时间我刷新首页的次数……大概是三次吧,每一次都能看见她。这里我无意冒犯,但就像一名朋友说的那样,我们都有一个疑问,为什么现在会出现那么多的意见领袖?


为什么一段仅仅是做了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”的文字功夫的议论,会被这么多人广为吹颂,以至于立刻就把作者吹捧到了这样一个地位?


又及。


为什么微信的鸡汤文学不断遭人诟病,却又蓬勃发展?


凤姐的“励志书”和这样无法证明真实性的文章议论,又有什么区别?




再次重申,我无意冒犯作者,但为什么仅仅是一段简单的“三观”言论,就如此轻易地被人接受了?读者的思考在哪里?有没有人试图讨论过问题的两面性?




而这些由一个人传达出的观点,又真正可以被认作为是“正确”吗?




人为什么不进行思辨?


你怎么能不经过被劝说的过程,就这样从打开一篇“三观正”的文章开始,就全然接受了它的观点呢?


也许这正说明了一个问题,群众是没有思想的。


如果真的完完全全是这样,我写这段议论也就全无意义了。


请不要让“三观正”强奸你的思维,大多数人一旦得到结论便不会再思考,激发人类进步的永远只是疑问。也许这样讲又拉得太远,但仔细想想,是什么导致了现代社会不断出现“哄抢”、“蜂拥”局面?人群的行动仿佛没有头脑,甚至是舆论的发起人都无法控制这种局面。


因此,请你思考,请你尝试去思辨,不要轻易认定一个看上去很对的观点,尤其当它是以批判形式发出的时候。




关于这方面可以分享的事例有很多。


不知道是否有人读到过,前年曾经有一个微博长条被大量转发,讲述一个叫做“正义”的网络大V的故事。大V经常写文章议论一些社会现象,若有若无地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。当明星有不当行为时,他代表“群众的呼声”进行批判,当他碰到自己的小粉丝时,甚至也写出文章来批判他的粉丝“盲目崇拜”的行为。于是不久,出现了一个叫作“正义都是狗屁”的小号,与他疯狂叫板,打击他所有的言论漏洞,很快顶替他成为了新一任“正义”带头人,甚至连微博名都改成了“正义”。此时原来的“正义”恨得牙痒痒,于是翻出自己往年的小号试图反击,而当他成功登陆后,忽然发现,这个小号的名称也同样叫“正义都是狗屁”。


这个故事也许不容易看懂,这是一种舆论带头的循环,每一个带头人都从抨击开始,逐渐一步步走上“大V”的道路。


为什么循环一直在进行?因为人不思考。




再讲一个真实事例。


美国曾经有人发起一部分志愿者进行一项统计实验——美国作为一大移民国,总是频繁有人进行统计研究,你会发现我们能在书上或各路杂志读到的统计研究80%都来自“美国学者”。


实验要求志愿者分穿不同的文化衫走上街头,首先是身着写着“请帮助穷人”字样,接着是写着“艾滋病人去死”字样。统计结果反映,身着前者字样文化衫的志愿者即使在人群中不断走动,向别人示意自己的衣服,也很少有人关注,而后者则遭遇了大量的人前来劝说艾滋病人也很可怜,劝他不要穿这件衣服,更有甚者大声谩骂侮辱。


这个统计不是为了说明人性本善,而恰好证明了人总是对批判性内容比对积极内容有更大的反应。批判总是那么容易吸引人的目光,甚至包括我现在在写的这段内容一样。




希望你多思考,多定义,因为人类语言的伊始就从给事物取名开始。唯有如此,才会不那么容易地被大众舆论牵着鼻子走。

评论

热度(114)